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209篇
基础科学   83篇
  353篇
综合类   831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181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rganic farming can potentially mitigate soil compaction, which commonly occurs in vegetable plantations, particularly in greenhouses when compared with open‐air systems.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effect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soil pore characteristics,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anges in pore attributes under organic fertilization. We used adjacent fields during green manure planting as a control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and macropore parameters between 14‐year‐old greenhouse plots and open‐air plots under organic fertilization.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drivers of soil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in vegetable planta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nnectivity, fractal dimensions and total macroporosity and a decrease in bulk density after 14 years of organic farming, particularly in the surface layer in the greenhouse, were observ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pores in the plough pan layer wa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reatments. The volume of small pores (50–500 μm) and medium pores (500–1,000 μ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in both the greenhouse and open‐air systems, showing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tent. Large pores (>1,000 μm) showed a clear decrease, especially in open‐air fields, possibly due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original straw residues in the surface layer. Small and medium pores in the plough layer increased in greenhouse fields, whereas the opposite occurred in open‐air fields. Overall, compared with open‐air systems, long‐term organic greenhouse patterns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pore attributes.  相似文献   
2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手段,对目前生产上16个主栽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Mill. var. cerasiforme)品种的风味评分及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解析决定樱桃番茄风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相比其他风味相关指标,不同番茄品种间柠檬酸、苹果酸、Vc和氨基酸含量的差异较大。16个参试品种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浙樱粉1号、浙樱黄1号,日本金子种苗株式会社的黄妃,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天正红珠风味评分排名前4,以上品种的7项风味及营养决定指标参数(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有机酸、果糖、葡萄糖、柠檬酸和Vc)均显著高于风味评价排名后4名的参试番茄品种。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风味评分与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有机酸、果糖、葡萄糖和Vc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糖酸比等复合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由上述结果可知,番茄风味品质的主要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果糖+葡萄糖)、有机酸(主要是柠檬酸)和Vc。此外,氨基酸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营养物质,可能与番茄风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3.
 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盐酸塞拉嗪对大鼠不同脑区Gln及As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盐酸塞拉嗪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盐酸塞拉嗪中枢麻醉作用的可能机理.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恢复Ⅱ组和恢复Ⅲ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盐酸塞拉嗪40 mg·kg-1后,麻醉组大鼠海马和丘脑Glu、As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小脑和大脑皮质Glu、As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恢复Ⅰ组除脑干外其它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恢复Ⅱ组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程,脑干内Glu和Asp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盐酸塞拉嗪对海马、丘脑、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盐酸塞拉嗪的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降低海马和丘脑内Glu、Asp,增加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的含量有关,海马可能是盐酸塞拉嗪作用的最敏感的脑区.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在阿拉尔垦区选取不同质地土壤地块,研究干播湿出技术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干播湿出模式下棉花出苗率差异不大,整体出苗情况良好;沙质土棉田株高高于壤质土和黏质土,初期差异明显,后期差异逐渐变小;不同土壤质地棉田果枝薹数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壤质土铃数最多;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为壤质土>黏质土>沙质土,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为黏质土>壤质土>沙质土,土壤含盐量为黏质土>沙质土>壤质土,棉花产量为壤质土>沙质土>黏质土。综合来看,壤质土为干播湿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可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6.
异速对辊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玉米秸秆量大、韧性强,导致还田后秸秆粉碎不均匀影响后续整地和播种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异速对辊及动态双支撑形式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并研制了相应的玉米秸秆还田装置,主要由捡拾粉碎单元、对辊滑切支撑单元、支撑板和机壳等组成。在异速动态双支撑条件下,通过对作业过程中玉米秸秆动力学分析和秸秆漏捡面积分析,对捡拾粉碎刀和对辊滑切支撑刀进行设计,建立了影响秸秆粉碎合格率的数学模型。以捡拾粉碎刀转速、L型甩刀折弯角、L型甩刀刃口长度和滑切支撑刀滑切角为因素,秸秆粉碎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Box-Behnken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滑切支撑刀滑切角45°、捡拾粉碎刀转速1 700 r/min、L型甩刀刃口长度45 mm和L型甩刀折弯角40°时,玉米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2.58%,与预测值误差5%,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提出的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和研制的秸秆粉碎装置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设计和优化提供新的方案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7.
以3个不同种源的砂生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外部形态特征、千粒重及不同处理条件下其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砂生槐种子的横纵径差异不明显,千粒重之间有差异,其中,日喀则种源千粒重最大.拉萨种源在各水温浸泡后其发芽率较其余2个高,达到42%,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随着浸泡水温的升高,其发芽率也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均表现为沸水浸泡后发芽率达到最大.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率不同.温度越高并不表现为发芽率较高,其中拉萨和林芝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15℃时发芽率最好,日喀则种源在20℃发芽率最好.GA3对砂生槐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切破种皮和酸碱处理均有利于不同种源砂生槐种子的萌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砂生槐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28.
以杂交水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采用30 cm×60 cm机插硬塑秧盘,分别以50、60、75、100 g/盘播种密度进行育秧密度对比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秧苗质量与播种密度相关,适当稀播有利于秧苗质量的提高;机插漏蔸率与播种密度相关,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密度增加有利于降低漏插发生率;在经济效益上比较,50 g/盘、60 g/盘和75 g/盘等3种处理的经济效益相差不大,而75 g/盘处理要比100 g/盘处理的效益高802.65元/hm2。  相似文献   
29.
从2014年9月开始到2015年8月,在长沙市郊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杜家冲试验林场选择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对其大气中PM2.5持续监测1年。结果表明:该区大气中PM2.5值最高的为阔叶混交林,其次为2个空旷地,最低的为樟树林;大气中PM2.5值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时间段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及其特异性颉颃剂交互应用对大鼠不同脑区iNOS mRNA转录的影响,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和XFM与颉颃剂交互作用组(MJ),MJ组分为早期交互(MJ1、MJ2)和晚期交互(MJ3、MJ4)2个亚组。各组大鼠到达预定时间点后分别采取脑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织中iNOS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XFM及其特异性颉颃剂交互应用时,大脑、小脑、海马、脑干和丘脑中iNOS mRNA转录均受到显著抑制(P〈0.01),虽能逐渐回升,但在试验选取时间点内只有小脑与海马中iNOS mRNA转录恢复正常。结果表明,XFM及其特异性颉颃剂在交互作用时能够显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iNOS mRNA的转录,部分脑区可以完全恢复,这可能与XFM及其特异性颉颃剂交互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